本文目录一览:
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从卫生法渊上讲是什么
1、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2、医疗方面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护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3、医疗方面主要是由《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护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为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条例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法律客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责任分派: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时间是什么时候
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共7章、63条,同时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废止。
目前生效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发生医疗事故后按该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六十三条本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最新的条例于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于2002年9月1日起公布施行。共计七章六十三条。
【答案】:C 国家卫生部于2002年制定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于2002年颁布,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对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规定。
发生医疗事故该如何处理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当医疗事故或事件发生后,也首先要通过医疗单位和病员或其家属自行协商的方式予以确认和解决,而不应跨越这一步骤直接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法律主观:发生医疗事故后医患双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也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
法律主观:医疗事故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诉讼。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存在一年的有效期限。医疗事故争议解决完毕后,医疗机构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几级
1、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十二等。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确定,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死亡和严重残疾;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死亡。一级乙等医疗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它器官无法代偿,有特殊的医疗依赖,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3、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按照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本文就每一级的具体情况作相关分析。医疗事故分级标准是什么?一级 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一级甲等 死亡。